血脂報告異常,下一步該怎麼辦?
先仔細看哪一項有紅字。低密度膽固醇(LDL)偏高是最需要小心的。
如果報告的時間在三個月以內,可以先控制飲食,減少紅肉和加工食品,多吃自然原型食物,體重過重的話,能瘦下來更好。
如果報告的時間已超過三個月,建議回門診追蹤。掛家醫科、心血管內科、新陳代謝科都很好。
有一種紅字,是唯獨高密度膽固醇(HDL)和總膽固醇高,其餘正常,這其實是好事。除非 HDL 高得太極端(超過 80 mg/dL),否則不必處理。
血脂和體脂有什麼不同?
血脂是抽血測的,體脂是用儀器量的。常用的測體脂儀器是 InBody(用電流測)和 DXA(用X光測)。
血脂包含三酸甘油酯、高/中/低/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。血液中的乳糜微粒,也可當成血脂的一種。
至於體脂,則是脂肪細胞儲存下來的油,主成份是三酸甘油酯,存在皮下稱皮下脂肪,存在內臟周邊稱內臟脂肪。
高血脂會造成動脈變窄變硬;皮下脂肪高主要影響外觀,內臟脂肪高會帶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高血脂一直不處理會怎麼樣?
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(TG)偏高,短期不處理,倒也不至於馬上出狀況。
非常高的三酸甘油酯,會有急性胰臟炎的危險,胰臟在上腹部偏左後方,正常不會有感覺,但發炎痛起來會讓人站都站不直。
過高的血脂也會讓血液變得比較濃、流得不順暢,就像颱風過後水溝裡充滿了沙子。久而久之,沙子積太滿,水溝就變淺甚至塞住了。
粥狀動脈硬化
血管從順暢到狹窄阻塞的過程,就是粥狀動脈硬化。一開始是血管發炎,白血球來修復的過程吃下一些脂肪,沉積成斑塊。
全身上下都有血管,腦血管塞住就變成腦中風,心臟血管塞住就是冠狀動脈阻塞,心肌得不到血流會壞死。
這個過程是緩慢漸進的,一天兩天影響不大,但時間拉長到十幾年,就會傷害全身的血管。
治療高血脂,是長期投資自己十年後的生活品質。
為什麼要少吃紅肉?
因為紅肉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,這是膽固醇合成的原料。
紅肉指的是家畜的肉,四隻腳的都算。紅肉的油脂,在常溫也會凝固,這是飽和脂肪的特性。
相對的,雞、鴨、海鮮是比較健康的蛋白質來源,只要留意避開內臟、雞皮鴨皮即可。
至於加工肉品,例如漢堡排、火腿、熱狗、香腸,除了飽和脂肪還有許多添加物,不只對心血管有害,也會增加腸癌的風險。
總之,要吃就吃最自然最少加工的肉類,並且在烹調時用比較少油的清蒸、紅燒,會比煎、炸、烤來得健康。
吃素就沒關係了吧?
椰子油、棕櫚油、奶油,雖然不含肉類,但也屬於飽和脂肪,糕點類用了很多這些油脂,好吃但不健康。
如果素食是吃自然原型的植物,那是很棒的飲食方式,留意蛋白質的攝取量充足就好。
如果是加工素食品,其實有很多添加物地雷;有些素食餐廳會用較多的油和調味料,來增加食物的色香味。
吃蛋會影響膽固醇嗎?
通常不會。一顆雞蛋大概含有 0.2 克的膽固醇,和 1.6 克的飽和脂肪。
吃下去的膽固醇對血中的膽固醇影響不大,所以目前的飲食建議不用考慮食物膽固醇含量。
吃下去的飽和脂肪才是膽固醇的主要原料,如果用每日建議飽和脂肪攝取量 18-23 克來算,只吃蛋,一天要吃 12 顆才會超標。
所以現在很少醫師或營養師建議要控制蛋的攝取了,除非個人體質真的一吃蛋血脂就高,才需要特別留意。
食物的升膽固醇指數(CSI)
升膽固醇指數是用食物含的膽固醇、飽和脂肪酸去計算,公式是 0.05 × 膽固醇 (mg) + 1.01 × 飽和脂肪酸 (g)
台灣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有詳細的數值列表,一些 CSI 比較高的食物如豬腦、雞蛋黃、豬大腸、豬腎等。
吃什麼能改善膽固醇?
- 深海魚:鯖魚、秋刀魚、鮭魚、柳葉魚都是富含 Omega-3 的魚類。深海魚油中的 Omega-3,屬於好的脂肪酸,在人體中主要有 DHA 和 EPA 兩種。這個成份可以降低三酸甘油酯和提升高密度膽固醇,並預防血栓形成
- 紅麴:紅麴菌的產品,含有天然的降膽固醇成份(Lovastatin),所以也能改善血脂,中醫也會使用紅麴膠囊治療高血脂症
- 芝麻、亞麻籽:用植物來源補充 Omega-3 雖可行但效率較差,因為植物中含的是 ALA,要先經過轉換,才會變成 DHA 和 EPA
- 維生素 B3(菸鹼酸):會參與體內的脂質代謝,抑制三酸甘油酯產生,也有提升 HDL 的效果。常見含菸鹼酸的食物有雞蛋、牛奶、花椰菜、蕃茄、堅果
- 黑巧克力:可可製品含有類黃酮,能抑制膽固醇的吸收。但要挑選飽和脂肪較少、不含糖的產品,才不會抵消好處
- 維生素 D:降低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膽固醇
- 綠茶:降低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膽固醇
- 印度香膠樹:香膠甾酮(Guggulsterone)也有降膽固醇的效果
運動有幫助嗎?
運動主要的好處是提升高密度膽固醇、降低三酸甘油酯,但比較難讓低密度膽固醇下降。
對血脂比較有好處的運動偏有氧,例如慢跑、游泳、跳舞、騎自行車。
每週累積 150 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(快走、羽球、網球),或 75 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(跑步、籃球、自行車),都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運動強度是用「達到最大心跳的幾成」來定義的。達到最大心跳的 50-70% 是中強度,達到最大心跳的 70% 以上是高強度。
最大心跳隨著年齡遞減,計算方式也很簡單,用 220 減去目前年齡就是了。
血脂控制的目標
目標因人而異。簡單說,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,甚至已經發生疾病的,控制目標越嚴格,反之相對寬鬆。
ASCVD 評估工具可以算算自己的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,只要輸入年齡、性別、人種、血壓、膽固醇數值、糖尿病史、吸菸史、是否服用降血壓血脂藥物或阿斯匹靈,就能算未來 10 年的風險。
但需留意這個評估工具的資料庫不包含亞洲人,所以算出來的數據,有參考價值,但無法完全類推。
一生中低密度膽固醇(LDL)的累積量和 ASCVD 高度相關。所以最明確的血脂控制目標就是把 LDL 降下來。
根據台灣高血脂治療指引,從沒什麼特別疾病的初級預防,到已經有問題的高風險族群,LDL 的控制目標分別如下:
LDL 目標 mg/dL | 病病或風險 |
< 160 | 無風險因子 |
< 130 | 1 個風險因子 |
< 115 | 2 個以上風險因子 |
< 100 | 糖尿病、腎臟病、LDL ≧ 190 |
< 70 | 冠心病、急性冠心症、 週邊動脈疾病、缺血性中風 |
< 55 | 上述疾病合併高風險情況 |
.高血壓
.45 歲以上男性或 55 歲以上女性
.男性 HDL<40 mg/dL 或女性 HDL<50mg/dL
.吸菸
.代謝症候群
.家人早發性冠心病(男性 55 歲、女性 65 歲)
為什麼血脂報告異常,醫師卻不開藥?
既然 LDL 降低可以預防日後的心血管疾病風險,那為什麼有些人血脂高,醫師卻沒有開藥?
主要是卡在健保的規範。開立高血脂藥物的標準如下表:
LDL 目標 mg/dL | TC 目標 mg/dL | 疾病或風險 |
< 190 | 無風險因子 | |
< 160 | < 240 | 1 個風險因子 |
< 130 | < 200 | 2 個風險因子 |
< 100 | < 160 | 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 |
< 70 | 急性冠心症、心導管、繞道手術 |
.高血壓
.45 歲以上男性或 55 歲以上女性
.男性 HDL<40 mg/dL 或女性 HDL<50mg/dL
.吸菸
.家人早發性冠心病(男性 55 歲、女性 65 歲)
沒有高風險疾病,又是第一次發現指數高,並不能馬上開藥,要先試著調整飲食和運動努力看看,有的人生活型態改善了,就不用吃藥了。
但即使不符合上表,有意識到高血脂的風險,也願意負擔費用(每月藥費約 600-800 元,視藥品而定),醫師是可以開給你的。
吃藥的好處是飲食控制的壓力小一些,偶爾吃點美味但不健康的東西,對數值影響也還好。
而且飲食再怎麼小心選擇,大概也只佔三成的影響力,這是人體先天設計上的無奈。演化的速度,趕不上幾百年來飲食和生活型態的變革。
降三酸甘油酯藥物的健保規則
降膽固醇的藥和降三酸甘油酯(TG)的藥,種類不同,健保的規定也不一樣。
TG 目標 mg/dL | 附帶條件 | 疾病或風險 |
< 500 | 無 | 無 |
< 200 | HDL < 40 或 TC/HDL > 5 | 無(要等三個月) |
< 200 | HDL < 40 或 TC/HDL > 5 | 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 |
吃了降血脂藥,多久能看到效果?
一開始吃就會有效了,但要在數據上看出明顯的血脂改善,大概都會抓三個月左右再抽血。
如果除了服藥,也避免吃到飽和脂肪,再搭配適度的運動,大部份都有不錯的治療成效。
降血脂藥要吃一輩子嗎?
藥物只能暫時影響血脂的代謝,停藥之後效果就不見了,所以通常會一直吃,不必停藥。
但減藥是有可能的。不想吃太多藥,就要更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,才有機會吃少一點藥。
門診如果有病人說想減藥或停藥,我通常會同意先試幾個月,看看純生活型態的調整能改善到什麼程度。指數能降下來很好,降不下來,也會比較認命再把藥加回來。
我喜歡跟病人說,如果沒有太明顯的副作用,這個藥有點像中醫養生藥方的概念,長期而言有吃藥可以活得比較久、少一點病痛、生活品質也比較好,又能偶爾不那麼忌口。
口服降血脂藥物
他汀類(Statins)
有醫師演講時半開玩笑說,如果當年秦始皇真找到長壽藥,那最有可能的成份就是他汀類。
這類藥物是臨床使用比例最高的降血脂藥,能擋下膽固醇合成的關鍵步驟,並促進肝臟回收較多的 LDL。
膽固醇主要在睡眠時合成,所以有些降血脂藥會建議晚上吃,但半衰期較長的藥就沒有這個限制了。
除了降 LDL,這類藥物還有降三酸甘油酯(TG)和提升高密度膽固醇(HDL)的效果。
其他對心血管有益的功效,還有增進斑塊穩定、抗氧化、抗發炎、增加血管內皮一氧化氮產生。
他汀類(Statins)的副作用
肝指數上升是最常見的。這類藥物有好幾種,在體內代謝方式不完全一樣,如果發現吃A藥肝指數上升,可以試著換成B藥,有時就好了。
偶爾也會有人抱怨頭痛、失眠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肌肉痠痛等問題。要了解藥物是否造成肌肉問題,可以抽血驗肌酸磷酸酶(CPK)看看有沒有上升。
這個藥孕婦不能吃。柚子、某些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,會和這類藥物有交互作用,讓藥效更強濃度更高,相對的副作用也更明顯。
醫師開 Statins 考慮的重點
- 高強度(LDL 降 50% 以上)的只有兩個,分別是 Atorvastatin 40mg 和 Rosuvastatin 20mg 以上
- 中強度(LDL 降 30-50%)的很多,市面上所有的 statins 只要吃到特定劑量都能達到
- Fluvastatin, Pravastatin, Pitavastatin 的藥物交互作用比較少,這和肝臟負責代謝的酵素系統較不一樣有關
- Fluvastatin, Pravastatin 是親水性的,較少造成肌肉病變
- Lovastatin 就是紅麴菌含有的天然他汀類,吃這個藥和吃紅麴菌膠囊類似,就差在劑量和純化程度
依折麥布(Ezetimibe)
作用是讓小腸絨毛不吸收膽固醇。
通常是在單獨用他汀類(Statins)效果不佳時,合併一起使用,達到加成的降血脂效果。
纖維酸鹽衍生物(Fibrates)
肝臟、脂肪細胞、骨骼肌之中含有稱為 PPAR-α 的接收器,一旦接收器被這個藥活化,能促進脂肪酸的氧化,達到降三酸甘油酯的效果。
這個藥孕婦不能用。如果和他汀類(Statins)藥物併用,要小心對肌肉的加成傷害。
常見的副作用是消化不良、噁心嘔吐、腹瀉、頭痛、肌肉痠痛。
膽酸結合樹脂
這個藥通常拿來治療先天性的高膽固醇。
膽固醇在肝臟會變成膽汁裡的膽酸,膽酸排進小腸,小腸再把膽酸吸收回血液,形成循環。
吃下膽酸結合樹脂,讓腸子的膽酸沒辦法再回到血液裡,肝臟就能把更多膽固醇轉換成膽酸,排入腸道。
打針也能降血脂
PCSK9 抑制劑
肝臟有許多低密度膽固醇 LDL 的蒐集器,當肝細胞表面有比較多蒐集器時,就能捕捉較多的 LDL,自然使其數值下降。
搜集器是可以不斷重複使用的,除非遇到 PCSK9,這有點像一個自爆裝置。結合上 PCSK9 的搜集器只有走上被分解一途。
只要想辦法讓 PCSK9 這個自爆裝置不要被啟動,LDL 的搜集器就能不停再利用,達到降 LDL 的功效。這就是單株抗體 Evolocumab(Repatha® 瑞百安) 和 Alirocumab(Praluent® 保脂通) 的作用原理。
瑞百安是美國安進公司的產品,在美國控告賽諾菲公司的保脂通侵犯了專利權。這件事已在 2023 年落幕,賽諾菲公司勝訴,現在兩支藥都可以用。
藥物是注射針劑,每兩週至四週打一次。健保的規定滿嚴格的,保留給已經用口服藥積極控制但效果不佳,且有重大心血管事件風險的患者使用。
血脂的產生
三酸甘油酯
這是動物性脂肪的主要成份。
脂肪進入十二指腸後,膽汁的膽鹽會像肥皂一樣,把脂肪化開,再經由胰臟分泌的脂肪酶,分解成更小的單位。
乳糜微粒是一團三酸甘油酯,外面鑲嵌了攜脂蛋白、磷脂、膽固醇,從小腸經由乳糜管循環全身。
攜脂蛋白(Apolipoprotein)
臨床上最常檢驗的攜脂蛋白有兩個:
- Apo A1 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結構
- Apo B 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結構;又可細分成小腸合成的 Apo B-48 和肝臟合成的 Apo B-100
Apo B / Apo A1 比值如果能小於 0.5,對冠狀動脈心臟病有保護效果。
脂蛋白膽固醇
膽固醇在血液中移動,就像乘客,坐在像車子的油滴裡,油滴表面卡著一塊塊脂蛋白。脂蛋白幾乎都是肝臟製造的,因此肝臟製造脂蛋白的能力對膽固醇數值影響很大。
平常說的高/低密度膽固醇,完整的說法是高/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。
這些血脂有相近的球體結構,球的表面鑲嵌蛋白質,球的核心含有比例不等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。
- VLDL-C(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):有點像三酸甘油酯的專車,負責把 TG 帶到脂肪細胞囤積起來。結構包含三酸甘油酯(TG)、膽固醇、磷脂
- IDL-C(中密度脂蛋白膽固醇):是 VLDL 移除大部份三酸甘油酯
- LDL-C(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):是 IDL 移除幾乎所有三酸甘油酯
- HDL-C(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):以蛋白質為主,膽固醇和磷脂佔比最低
特殊狀況:高密度膽固醇太高
高密度膽固醇在 60 mg/dL 以上能保護心血管,但高過頭(超過 80 mg/dL)仍會增加死亡的風險。
原發性高密度脂蛋白血症(HALP)是由基因變異造成的。
續發性 HALP 可能是飲食和藥物所導致,例如過量飲酒、高脂飲食、口服雌激素等。
比較麻煩的是,現有的藥物治療,都以降 LDL 為主,並沒有降 HDL 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