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息肉怎麼發現的
胃息肉和大腸息肉,幾乎都是做內視鏡時發現的。
胃內視鏡是一跟連著攝影機的長管子,從口腔或鼻腔一路往下,經過食道來到胃裡。
醫師用肉眼檢查拍攝到的即時影像,來診斷胃腸裡的狀況。
除了肉眼,現在的內視鏡也配置了一些輔助工具,例如 NBI 窄頻影像系統、人工智慧息肉偵測,協助醫師更精準判讀影像。
胃息肉一定要切除嗎?
胃息肉幾乎都是良性的,不用切除。
統計起來,大部份是良性底腺息肉(fundic gland polyp),其次是良性增生息肉(hyperplastic polyp),這些胃息肉基本上是無害的。
有經驗的胃腸科醫師,從內視鏡的影像就可以診斷出息肉的類型。少數情況,當胃息肉體積很大(1 cm 以上),或看起來像腺瘤,比較需要切除。
因此,健康檢查做胃鏡時發現息肉,常常就只挑最大顆的,或是像腺瘤的息肉,加以切除,並不會每顆一一處理。
胃息肉怎麼產生的?
- 長期服用制酸劑:如果一直在吃 PPI(氫離子幫浦抑制劑),時間超過一年,有可能產生底腺息肉
- 幽門桿菌感染:可能產生增生息肉。在服用抗生素殺菌治療之後,這種息肉有機會自己消失
- 遺傳:有個病叫做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,是一種超容易長息肉的體質,典型特色是大腸裡長出密密麻麻上百顆息肉。這類患者也可能在胃裡看到息肉
- 慢性發炎:可能會刺激消化道,產生腺瘤
胃息肉切除後要注意什麼?
- 大部份胃息肉切除的傷口很小(0.2-0.5 cm),不致於大出血
- 飲食上建議先吃幾天軟質溫和的食物,不要飲酒,以免刺激傷口
- 觀察糞便顏色。胃傷口如果大量出血,會讓糞便看起來呈深黑色
- 保險會理賠息肉切除術,記得備妥診斷書和醫療收據去申請
- 息肉都會送病理檢驗,記得追蹤最後的病理報告,確定息肉是良性的。病理報告一般兩週內會完成
- 如果傷口很大,醫師有可能會夾止血夾,等二至三週傷口癒合,夾子自然脫落隨糞便排出
多久後要追蹤胃息肉?
追蹤胃息肉代表要重做一次胃鏡,合理的建議時距是三至五年。
如果幽門桿菌檢查是陽性,應該和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抗生素殺菌治療,比較不會有增生息肉、胃潰瘍和胃癌的風險。